室间隔缺损(VSD)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,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50%,其中, 膜周型VSD 占所有VSD 的70%。长期以来,开胸手术是膜周型VSD 的主要治疗方法,但手术创伤大,恢复慢,患者接受及依从性差。随着2002 年膜周型VSD 封堵器的问世,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在全球得到推广。
杨剑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
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策略概况
室间隔缺损(VSD)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,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50%,其中, 膜周型VSD 占所有VSD 的70%。长期以来,开胸手术是膜周型VSD 的主要治疗方法,但手术创伤大,恢复慢,患者接受及依从性差。随着2002 年膜周型VSD 封堵器的问世,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在全球得到推广。但文献报道应用进口Amplatzer 膜周型VSD 封堵器介入治疗后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达2.9%~5%。目前,膜周型VSD 经导管闭合装置尚未在美国获得批准。与此同时,国产膜周型VSD 封堵器开始应用于临床,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,取得良好效果。目前,国际上关于膜周型VSD 患者应选择何种治疗始终存在争议。
膜周型VSD 的随机对照研究
我们从2009 年启动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,旨在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应用于儿童膜周型VSD 治疗的中期疗效。并于2013 年美国心脏协会(AHA)年会现场报道了研究结果。研究纳入2009 年1 月~2010 年7 月符合标准的229 例膜周型VSD 儿童患者,随机分为两组(99 例vs. 101 例),分别进行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。患者的纳入标准为:3~12 岁膜周型VSD患儿; 体重>10 kg;缺损大小> 3 mm;超声心动图下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> 2 ml;VSD 与主动脉瓣膜距离>1 mm 以及肺血管阻力< 8 Wood 单位等。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均接受超声心动图、心电图及心导管检查,明确治疗指征。治疗特点为:①介入治疗组患儿于局麻+ 镇静下在导管室手术,选用国产对称双盘状膜周型VSD 封堵器行介入治疗;②外科治疗组患儿于全麻及体外循环下在手术室行开胸膜周型VSD 修补术。对所有患者随访2 年,每例患儿接受术后3 天、3 个月、6 个月、1 年及2 年的连续随访。两组之间进行临床资料、心血管不良事件、主要及次要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的对照观察。结果显示,两组临床资料相互匹配,技术成功率均为100%。手术组(34.3%)和经导管介入组(7.9%)的次要并发症有显著差异; 手术组平均输血量(276.0 ± 231.7 ml)多于经导管介入组(0 ml);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(180.5 ± 66.1 min)长于经导管介入组(38.2 ± 24.6 min);手术组平均住院日(7.2 ± 5.7 天)多于经导管介入组(3.3 ± 1.6 天);手术组平均花费(4846.3 ± 1628.1